青海文化艺术网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青海商业联合会、青海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办,青海省酒类行业协会协办,旭峰会展承办的“第八届西宁年货会暨年俗文化节”于12月21日-2020年元月5日(9:00-17:00)在西宁市城南会展中心(C馆)举办,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办年货、赏年俗、寻年味、尝美食的年庆体验购物场所。
据了解,本届西宁年货会暨年俗文化节以“记忆里的年味,抹不去的乡愁”为感情基调,全力打造“乐、游、购、赏”四位一体的年俗互动文化展演,展会延续和传承中国年俗文化展的模式,鼎力打造青海年俗的“风情年俗文化”。本届年俗文化节主打西部年俗文化,由陕西、青海、甘肃三个区域构成,设置“一戏”、“两区”、“六大亮点”进行地方特色文化集中展示。
陕西板块
关中风情泥塑
泥塑,人们俗称“泥人”。它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过由里及表、从粗到细的捏塑加工制成的民间艺术品。长安泥塑技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传承了关中泥塑的基本技法。记录了关中民间的信仰和审美情趣,表现了关中百姓朴实、憨厚、豪放、正直、节俭、满足的品质。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本届年俗文化节特邀苗春生、胡振波两位老师创作的泥塑作品“立木上梁”、“麦收季节”、“童趣”、“娶亲”、“流水席”,集中展示关中泥塑风情。
苗春生,现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喜爱泥塑与绘画,1978年师承于美院民间泥塑老师刘学良学习泥塑,2008年开始将此项传统技艺传授给徒弟胡振波。
关中社火
相传西安周边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社火表演。当时是一种祭祀祈祷仪式。受古代农耕文化浸润与中国古典戏曲濡染,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给原生态的民俗庆典娱乐活动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传统社火即是其中的一种悠久的节庆仪式。随着户县社火不断发展,成为推动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继承创新的主力军。
户县社火是古代祭祀土地之神(社公)的遗脉繁衍,如《周礼·地宫·鼓人》所载:“以擂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祀”。这就是户县社火的起源之根。
本届年俗文化节特邀社火非遗传承人宋志荣、曹静香两位老师,突出展示恢弘规模、生动造型的作品“丝绸之路”为亮点。作品的板块有:“葡萄飘香吐鲁番”、“伊犁河谷赛马飞”、“龟兹古乐传秦中”、“欢歌漫舞动天山”、“鄠邑重镇沐佛光”、“玄奘取经树辉煌”、“秦腔唱响石河子”、“锦车持节定乌孙”、“西域商队向东行”、“金城黄河母亲情”、“丝路敦煌飞天梦”、“昆仑文脉万古存”、“天水麦积炳灵光”、“咸阳古渡通阳关”、“宝鸡鸣瑞送商旅”、“汉武颁诏未央宫”、“张骞壮行出长安”、“马踏飞燕过武威”。
陕西年俗剪纸
剪纸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以“喜庆节令”、“五谷丰登”、“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为剪纸题材,既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深受大家的喜爱。陕西剪纸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拥有整个剪纸艺术的共性外,还因其特殊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而彰显着独有的魅力。
本届年俗文化节特邀剪纸非遗传承人刘惠霞老师多年创作的特级作品“一带一路”、“丝绸商路”进行展示。作品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催人奋进的显著特点。
刘惠霞女士,人称“白鹿霞子”,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她始终以传授剪纸、女红技艺为已任,其作品线条舒展,形态优雅,杂糅汉代石刻写意手法,剪纸技艺在保留传统民俗剪纸原生态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致力于将“西安剪纸”这一传统艺术能随着社会发展,给更多的人带来更美的享受。
陕西刺绣
中国刺绣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之一。它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以其生动的神韵蜚声国内外,是世界文明中一颗闪光的明珠。
本届年俗文化节特邀陕西刺绣非遗传承人王春莉的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五谷丰登”“富贵有余”“百骏图”“姐弟情”“清明”“吉祥如意”等具有文化寓意的代表性作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王春莉女士,国家级非遗项目澄城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陕西匠心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负责人,以“匠心艺品”、“匠心秦艺”品牌效应带动传统刺绣,“秀”遍全国,走向世界。为陕西非遗助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荣获“西安最美女性”“西安巾帼创业明星”和“优秀创业者”荣誉称号。
青海板块
青海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拥有旧、中、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众多的宗教建筑群,历代的文物古迹,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等,大量的文化遗存极具丰富多彩的地域传承。
西宁作为青海的省会,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结合西宁特有的年俗文化介绍,从腊八喝上“麦仁饭”,腊月二十三晚上送走“灶家娘娘”,再到“祭灶”、“扫尘”、“贴春联”、“贴门神”、“散年钱儿”、“社火闹春”无不热闹非凡。本次年俗文化节集中甄选展示非遗类项目:“唐卡”、“盘绣”、“堆绣”、“缠花”、“团扇”、“民族风银器”、“藏毯”。
唐卡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简言之就是一种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的画面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2006年被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确定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届年俗文化节特邀互助县兰索刺绣传承发展中心展示唐卡优秀作品。
盘绣
盘绣,这种传承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技艺已有了千余年的历史,因其面料、丝线的颜色搭配讲究,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紧凑大方、每件绣品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现已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堆绣
堆绣是用各色绸缎剪成各种形状,塞以羊毛、棉花之类的充实物,在布幔上绣成具有明显立体感的佛像、佛教古树、山水、花卉等,是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寺院文化艺术,也是“塔尔寺三绝”之一。
本届年俗文化节特邀堆绣传承人叶启莲老师展示其精心制作的代表作品。
缠花
缠花,顾名思义就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在提前固定好的坯架上缠绕出各种造型的花卉艺术品,如今的大多数藏品都是民国时期的新兴缠花作品。而今,缠花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缠花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而精致,而且缠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一样。寓意深刻,多被用于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比如在当地新生儿进行抓周时,就会缠上一些虎头一类的绣在鞋帽上,寓意前程似锦;在婚庆时会缠上一些喜庆的物件用来增添气氛;每逢老人庆生时,多是缠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类的字样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
团扇
团扇又称宫扇,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起源于中国。女子到了夏日时节都会持一柄团扇,既可摇动生风,又可用于遮面障羞,拂扫浮尘,驱赶蚊蚋,是须臾不可离手的凉友。
团扇后发展成蕴含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之艺术品。扇面被视为重中之重,上面绝无雷同的诗、书、画、印,使之成为一件极富个性化的艺术品。
民族风银器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是青海湟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2011年5月,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湟中银器工艺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本届年俗文化节特邀民族风有业银铜器艺术家进行特色展示,作品类别有:寺院银铜器、佛像、佛塔、转经筒、银器、浮雕刻画、铜浮雕画等。
藏毯
青海是藏毯的故乡,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原料是青海特有的“西宁大白毛”。除本身所具有的明显藏民族风格图案外,还反映着青藏高原自然风光、人文建筑、牧民生活等风土人情。是青海省藏系绵羊毛与藏文化艺术及青海地毯手工工艺结合的产物,织法独特,纹样有浓郁民族特色。
本届年俗文化节特邀青海省海湖藏毯有限公司,展示独具青海特色的藏毯作品。
西宁年俗文化
西宁人过年从腊八就开始了,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腊月初八称腊八。西宁人腊八这天吃的腊八粥是麦仁饭,青海的老人们流传了许多年的一句话:“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从腊八喝上“麦仁饭”;腊月二十三晚上送走“灶家娘娘”上天“坐娘家”;再等到吃上“面肠”和“血肠”,从大年三十贴春联挂门神到除夕守岁、社火闹春无不热闹非凡。
祭灶
传说中,灶爷或灶家娘娘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凡每家每户的诸事,灶君都在掌管,暗中还明察着人们的善恶,一家人的功过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并记入册籍。每至年终腊月二十三晚便升天述职,如实禀告天帝。在临行前家家烧香点灯虔诚送行,俗称“祭灶”。
祭灶之前,打扫净锅头,请“灶爷”于锅头之上。供上灶糖、灶饼、酒水。入夜后,家中辈分最高的人带领男丁在灶前祭拜,女人回避,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致祭时焚香化表,恳切祷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求其上了天好话多说,下界保佑全家平安,消灾免祸。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度降临到人间。
扫尘
祭灶过后,就要扫尘了。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腊月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扫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前的人打扫房子还要选日子,拿起历书来翻看一番,挑一个宜扫除宜沐浴的日子,把家里的大小家具都搬出来,堆到院子里,把炕上铺的毛毡取下来,搭到铁丝上,用小木棍细细地抽打,尘土便一股一股地飞扬起来。
贴春联
春联,因其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宁人贴对子有自己的一套,很传统,从语言文字到习俗,古风尚存。对联的贴法那是很有讲究的。
每家不但在大门、房门、屋檐下和柱子上都要贴,而且还在其他地方也要贴上其内容年年相似的大红对联。门头顶上贴的“抬头见禧”;钱桌上贴的“黄金万两”。
贴门神
老西宁人对“门”的礼仪很重视。门,是家与外界的通道,还可以对家人行使保护让其得以安宁。直到现在不少人家依然保留着贴门神的传统。据说,门神是守护门户的神灵,在大门上贴上门神的神像,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传统的门神分文武。大门由武门神把守,武门神看上去很凶,使恶鬼不敢靠近,保护阖家平安。西宁人将隋唐时期的两位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供奉为门神。
贴门神是非常有讲究的,谁在左谁在右,谁在里谁在外,不能随意贴。如果贴错了,叫“反贴门神”,会感觉左右为难。
散年钱儿
过年给“压岁钱”俗称散“年钱儿”。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流传至今,是长辈对后辈一份情感与祈福的殷切希望。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三十之夜,晚辈们挨个在炕沿前下跪,给长辈们叩头拜年,长辈给晚辈们散年钱儿。暗中寄予晚辈长大后身上有钱,又时刻感念父母之爱。
社火闹春
“过年要快乐,唱戏耍社火”。多数村庄过了正月初十开始耍社火,远远就能听到锣鼓声。社火的队伍大都由男性装扮,整个演出过程显得神秘、庄重。
“报儿”头戴无沿草帽,眼戴一副用棉花缠边的镜架,反穿羊皮夹夹,红裤战裙,身上斜跨一串铜铃铛。他走在社火队伍的最前面,说话有趣、引人发笑。“报儿往前一走,荣华富贵就有;报儿往后一退,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哑巴”的脸黑油黑油的,反穿皮袄,手拿一头烧黑的木棍,在场子里穿过来时,小娃娃们吓得哇哇大哭,大一点的则嬉笑追逐。
一直到正月十五晚上黑社火耍完。半夜在各自的家门前抱来杂草分堆点燃,一家老少从火上跳过,俗称跳“冒火”。烧去晦气,祈盼一年吉祥平安。